高校文化是民办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标识,凝聚着民办高校的办学灵魂。民办高校文化通过理念指引与行为规范,可以在校内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在校外树立良好品牌与形象。探讨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问题,不能没有高校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本文着重论述高校文化在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建设民办高校文化的策略。
高校文化的内涵与定位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形成并发展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如何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发展战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的变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在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运作过程等方面与企业具有相似性。因此,借鉴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研究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包含内外多个方面,本文通过整合与分析形成了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系统模型。其中,高校文化为竞争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跃升提供了文化氛围和精神动力,是影响可持续竞争优势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动力因素之一。
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文化具有特定的内涵。民办高校文化是民办高校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在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被学校师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氛围的活动方式和物质形态。高校文化在学校的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既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又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个性特征紧密联系,具有较强路径依赖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等特征。
依照文化现象的结构层次,可以将民办高校文化划分为:表层环境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是民办高校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是一种表层文化。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在师生员工活动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工作学习方式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氛围。制度文化是蕴含在民办高校规章制度、纪律要求以及约定俗成的规范当中的价值标准和取向,是能够被教职员工认可并愿意自觉遵守的制度和准则,是介于文化外显部分与内隐部分之间的中层部分。精神文化是渗透在民办高校师生员工头脑中的意识形态,即共同的价值观,表现为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价值取向、精神风貌以及作风习惯等,位于高校文化的深层,是一种隐形文化。
高校文化对民办高校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
优秀的民办高校文化,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道德与文化素质,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提高竞争力,从而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形成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桥梁和道德纽带。
1高校文化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内部精神动力
民办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文化场所。在民办高校内部经过文化的熏染,能够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积蓄学校改革发展所需的能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内部精神动力。
有利于激发文化育人的效能,产生熏陶力。高校文化中所渗透的独特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社会氛围等可以填补学生知识学习之外的道德、心理以及社会性成长的空缺。同时,高校文化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释放学生的潜能,并且还能够抑制学生不良心理、行为和习惯的产生,使他们选择正确的社会信息,接受先进的思想,健康地成长,在感染和熏陶下,逐渐形成与高校文化精神合拍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人格魅力。
有利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产生向心力。民办高校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最基本的前提是组织内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高校文化可以通过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同化,把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成员团结起来,凝聚到共同的理想目标之下,使之产生统一、共享的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教职员工的认同感与信任力,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有利于塑造核心价值观念,产生软约束力。民办高校文化建立起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能够引导师生的行为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所有成员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文化通过共同的行为准则、习俗风尚以及价值观念等,形成一种软约束力量并影响所有成员,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力量。
有利于增强组织活力,产生创新力。创新、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教职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之形成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动力,从而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法,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民办高校文化的创新力通过扬弃既有竞争优势,创造开发新的竞争优势,为民办高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高校文化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对内提供发展精神动力的同时,对外也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增强了社会辐射力,为高校品牌的塑造提供了强力支持。
有利于塑造良好品牌和形象,形成号召力。民办高校的品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其核心便是高校文化建设,文化是将品牌由单一标识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独特形象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和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必须以更加鲜明有力的方式塑造和宣扬自身的高校文化,激发师生员工的斗志,维系其团结和忠诚,才能更好地打造品牌。
有利于与社会良好互动,增强辐射力。民办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继而产生“文化辐射”的作用。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民办高校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文化通过行为方式传递到社会,能够给社会文化注入新鲜内容,并对社会文化形成强力辐射和引导。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培养的学生将高校文化带入工作岗位,以间接方式对社会文化起推进、示范作用;还可以利用社会舆论与媒体宣传,增强高校文化与社会的良好互动。通过与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民办高校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形成一种耦合互动的关系,为民办高校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良好氛围。
以高校文化提升民办高校竞争优势的策略
文化在民办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民办高校将精力放到了校区规模的扩张和硬件设施建设上。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力、影响力、作用力越来越大,对民办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以创新为方向:明确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定位。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所在,是高校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创新离不开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中要以创新为方向,营造创新性的文化氛围。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改变束缚自主创新的陈规;其次要树立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创新理念,给创新者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包容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带来思想观念的激荡,从而推动创新事业的步伐。与奖励成功相比,宽容失败对创新有更强的激励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宽容就没有创新。
以环境育和谐:营造民办高校和谐的环境文化。民办高校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将合理规划校园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如建设功能齐全的教学楼、设施便利的生活区、功能强大的文化场馆以及现代实用的运动场地等。还要进行人文景观的点缀,布置名人雕像宣传栏,展现人文精神,同时做好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实现教育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其次要完善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更要密切关注行业市场动向,更新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技能及操作方法。此外,还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图书资料储备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以行动促发展:培养民办高校先进的行为文化。民办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应全方位、系统地分析学校面临的环境及自身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推动学校发展;在执行决策时,应做到上情下达,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确保工作分配与执行的高效率传达。通过管理行为的改善与实施,从而不断提升管理层行为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对教师而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增强授课能力。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要加强行为文化引导,一是强化学生的社团组织管理,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通过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工俭学、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规范建和谐:创新民办高校科学的制度文化。创新民办高校制度文化一方面要对那些不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不符合民办高校发展规律、不能满足师生员工需要的文件、规章、制度、措施等及时地加以废除、修订、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加强新的制度文化建设,在新制度文化建设中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导的管理理念,鼓励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度的运行与管理当中,全方位发挥校园主体参与制度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制度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监督与保障,在确保制度文化建设权威性的同时,还要防范制度运行机制不明、监督保障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以特色求发展:培育民办高校独特的精神文化。民办高校要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品牌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学校特色,培养独特的民办高校精神文化。首先,要适应时代要求,贯彻具有时代精神的办学目标,践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人才培养方面,民办高校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其次,要培育良好校风、提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发扬创新,提炼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再次,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民办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技或文化活动、学术前沿讲座、人文讲座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校史展览馆,使学生通过文化载体感受到学校多年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积淀。最后,精神文化建设还要实现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民办高校要加强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汲取先进的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实习过程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尤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便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加顺畅地走向工作岗位、融入集体。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盛振文 李建 徐会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