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研究

王稼琼:哲学社会科学应突出学术结合实践导向

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量:1070发布时间:2016-09-30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研究成果方面都有着其他研究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如此重大的使命,更是责无旁贷。哲学社会科学是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学问,学术密切结合实践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

 突出学术结合实践导向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成就,形成了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品格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正在进行的最根本的实践,坚持“二为”方向,深入分析、判断和研究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现实,其历程也与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变迁相对应,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体现中国道路、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事实上,无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传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出来的中国道路,都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如何在中国视角、国际视野,中国问题、国际前沿意识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实践和价值诉求,是哲学社会研究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建立在对现实思考基础上的学术研究才具有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与人类生活、实践、认识和理解息息相关。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研究范式、学科规范和体制,学科间互相影响和促进。自然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的特点。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以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方法。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除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还成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社会功能能够有效地为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人们在社会多元化取向中提供必要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模式借鉴和发展思路。所以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深入实践,将学术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旺紧密结合起来。 

 正确认识处理学术逻辑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致力于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其中,学术实力决定了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建设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以一流的学术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使得高校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评判标准,在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深入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术逻辑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学术自由为科学探索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高校自治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完善,现在所讲的学术自由多是指学校内部的学术自由。这种学术自由不是沉默、不是一致同意,而是一种独立思维、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甚至是贯穿于研究和教学过程的自由氛围。但是,学术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有限度的概念,它不能偏离科学的原则和实践的标准,更不能高于良知和责任。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除了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和耐得住寂寞的独立人格,还需具备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学术良知和高尚情操。    

 学术导向与问题导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学科建设采用和借鉴了西方的学科体系,把西方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作为学术主流,加上受研究者专业视野和个人兴趣的限制,研究工作多热衷于单纯进行理论上的逻辑论证。但知识的创造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针对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的情况,需要进行研究范式的转换,将“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逻辑起点,为理论研究积累实践经验。以经济学为例,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的数理模型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等定量方法,定量方法在提高学科的科学性、表达复杂的经济理论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采用定量方法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说服力十分有限,真正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实际问题的对策还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经济特点没有准确、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以社会实践为度的个性倾向与理论研究的共性倾向的相互补充,既可以为理论范式的创新创造条件,也可以为学术研究在实践中获得源泉和动力。   

 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不同类型的研究互相支持和补充。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以求知欲为引导的,目的在于增加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哲学和人文学科多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围。应用理论研究则带有任务取向,社会科学多进行应用理论研究,但也不绝对,如经济、法律、新闻等学科就会同时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对策研究是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应对举措和对策建议。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范畴和范式,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础理论研究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研究是对策研究的理论升华,反过来又为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成果转化提供前提。理论研究评价标准多采用同行评价法,对策研究有较强的政治性,评价标准更注重成果的可操作性。学术性、专业性机构以理论研究为主,政策研究机构开展对策研究。在高校内部,学院等学术单位多开展理论研究,智库等机构以对策研究为主。

 鼓励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践中去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实现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双重目标,我们需要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入手,突出问题导向,鼓励和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践中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现实中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进步有机统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学术研究的崇高使命,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中实现自身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在这方面,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师费孝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费孝通先生认为“学问或由田野生发,真知亦自足底功夫”,所以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他根据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的《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所以,应当学习费老“脚勤”“脑勤”“笔勤”的优良作风,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静下心来、俯下身去,努力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以致用。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制度环境。除了正确的研究导向、扎实的理论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营造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学术氛围也很重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基础上,尊重学术规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从理念和行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良好学术生态和氛围的形成。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人才各展所长、积极主动地开展“接地气”的研究工作。在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绩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配套制度方面做出进一步探索,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社会实践,形成鼓励和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实践中去的制度环境。完善目前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核心、重视社科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强有力的评价考核杠杆提高教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例如,增加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审、荣誉授予等条件和标准中的权重,加大对策建议等社科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等。   

 建立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在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队伍的同时,还需要把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真正建立起来。通过让产学研、官学研的“旋转门”转动起来,吸引一批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官员、企业家,加入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特别是高校智库队伍中来,为政府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咨询和建议,实现高校智库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除了吸引精英人才加入高校,“旋转门”机制还能推动高校教师或研究人员向企业和社会自由流动,引导高校人才用知识和才华服务社会,促进科研和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扎根现实和繁荣发展。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来源: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