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与纲要”教研室开展“道德传承与公民素养”主题第四次集体备课活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涂婷)10月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养培育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与纲要”教研室组织全体相关学科教师开展了以“道德传承与公民素养”为核心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伊始,主备教师黄欣围绕“道德传承与公民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深入解读,并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享了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黄欣老师以“传承美德,塑造合格公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将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国家认同等现代公民素养要素融入教学各环节。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老师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方式的优化等方面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探讨。有的老师提出,应注重挖掘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道德力量;还有老师建议,可引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辨,真正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针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老师们也分享了各自的宝贵经验和创新点子。

经过充分讨论与思维碰撞,教研组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一致认为,在教学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更凝聚了教学智慧,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道德传承与公民素养培育的方向和路径。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本次集体备课的成果积极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让道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